当前位置:首页>战线联播
扎根地方办学,赋能县域振兴——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二十年践行“班墨匠心”
  2025-10-14 医药卫生学院 刘端海 张军浩
       在山东滕州——墨子的兼爱故土、鲁班的匠心源头,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用二十年的扎根与坚守,书写了一部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血脉相连的成长史诗。当众多高校争相“升本”“扩招”之时,这所学院选择把脚步深深踏进县域的土壤,把使命牢牢系在地方的产业,最终淬炼出备受瞩目的“枣科模式”。
       抉择:县域经济的“人才之渴”与职业教育的“转型之困”
       回到2005年建校之初,滕州作为“中国中小机床之都”,正处于产业跃升的关键阶段。尽管当地钻铣床产量占全国80%,企业却普遍陷入“有订单、无技工”的尴尬。“最着急的时候,我们设备齐全,就是缺能上手的人。”一位当地机床厂负责人回忆。与此同时,学院也面临现实困境——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,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流向大城市,本地就业率长期低迷。
       如何破解“企业缺人、学生外流”的双重困局?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闵祥寨的话铿锵有力:“职业教育不能飘在半空,必须贴着地面走。我们在滕州办教育,就要为滕州培养人才,让他们留得下、用得上、成得才。”
       破局:班墨文化的“匠心传承”与育人体系的“重塑再造”
       答案,藏在脚下的土地里。学院从墨子“兼爱至善”的人文精神与鲁班“工巧创新”的工匠基因中汲取养分,凝练出“兼爱至善、笃学励能”的校训,让跨越千年的匠魂在校园中重焕生机。
       鲁班锁雕塑静立校园一角,墨子语录墙上镌刻着“利人为工”的智慧,《对话大国工匠》课程里传来真实的一线声音,“班墨技能文化节”上学生亲手打磨零件、调试设备……这些不只是景观与活动,更成为职教育人的精神底色。2021级机械制造专业的马明明,曾一心想“混个文凭出去闯”,却在一次次文化浸润中转变念头:“我是滕州人,鲁班的故乡。留下来,把技术学扎实,就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。”如今,他已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。
       除了文化铸魂,学院更以系统思维重构育人体系,打造“纵横贯通、五位一体”的办学格局——纵向打通中职、高职与本科的成长通道,横向融合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,形成多层次、全链条的技术人才培养生态。
       创新:“校地共生”的机制探索与“产教融合”的深度实践
       在枣庄科技职业学院,产教融合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,而是写进车间、融入课堂的日常。学院牵头组建枣庄市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,与威达重工、海信等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,把课堂搬进车间,让学生直面真实的生产现场。
       “我们的教室就是生产线,老师傅手把手教,学的就是将来要用的。”一位海信产业学院的学生这样说。在这里,实训即实战、结业即上岗,学生从“学技术”到“用技术”之间几乎没有距离。
       更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提出的“三融三创三促”路径——专业设置融入地方“化机锂医数”五大产业群,课程内容融入岗位能力标准,德技修养融入职场文化氛围。这一系列举措,使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高达97%,真正实现了“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”。
       成效:从“人才荒”到“人才高地”的华丽蜕变
       走进滕州智能制造产业园,枣科学子的身影遍布各个岗位。近五年来,学院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持续35%以上,累计为区域输送近15万名技术技能人才,其中500余人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中坚。
       “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,来了就能用,用了就能成才。”徐工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这样评价。数字背后,是实实在在的地方贡献——学院开展技术攻关120项,助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%,年社会培训达1.6万人次,企业满意度高达98%。
       辐射:从“一校实践”到“全国样板”的模式输出
       “枣科模式”的生命力,不仅在于服务一地一城,更在于其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价值。
       在山东山亭区职业中专,借鉴“枣科模式”中的“需求对接+资源统筹”机制,4所高职院校实施“组团式”帮扶,推动该校“双师型”教师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,学生技能竞赛获奖人次增长150%,形成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“山亭样本”。
       在东西部协作中,与枣庄市15所学校、4家医院、6家企业及1个社会组织携手,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,三年间为重庆丰都县培训干部830人次、技能人才426人次,落地项目15个,打造出“教育协作+产业落地”的枣丰模式。
       在新疆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,引入“政校行企协”协同机制后,5个校地合作项目迅速落地,其中2个重点项目实现技术突破,达成“企业升级、学校提质、人才留下”的三赢目标。
       更令人振奋的是,学院发挥“墨子鲁班故里”优势,依托“班墨学院”等载体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,取得显著成效。学院在刚果(金)、泰国等地建立“班·墨学院”与“中文工坊”,成为全省首批12个创建单位之一。在刚果(金)的焊接培训中,首创“三三一进阶教学法”,使学员技能学习效率提升40%,79名学员全部通过认证,15人从零基础的普通工人晋升为技术骨干。
       学院的课程标准也成功走向国际——4个专业10门课程标准入选中国—东盟技术人才项目,智慧康养专业标准及6门核心课程输出至摩洛哥,《老年心理护理》数字化教材走进坦桑尼亚,参与开发的《跨境电子商务咨询服务专员》课程标准入选老挝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。
       启示:扎根县域是使命,不是选择
       二十年的实践,“枣科模式”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发展提供了三重启示:
       文化是根——班墨精神为职教注入价值灵魂,让学生从“打工者”转变为“匠心传承者”;
       体系是桥——“纵横贯通、五位一体”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,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;
       机制是魂——“校地共生”实现从“你和我”到“我们”的转变,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。
       “扎根县域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。”学院党委书记谢宝华说,“我们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‘紧密度’、与行业发展的‘适配度’,继续深化‘枣科模式’,培养更多‘下得去、用得上、离不开’的高技能人才,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可能。”
       走在今天的枣庄科技职业学院,你能感受到那种扎根沃土、服务桑梓的职教情怀。它不张扬,却坚定;不浮夸,却深刻。在这里,职业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具体到每一台设备的操作、每一个零件的打磨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。在班墨故里,一所高职院校与一座县域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,依然在续写。
审稿人:刘端海 孙井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