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送爽,健康随行。2025年9月17日,在全国科普月与全国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交汇之际,学校孙作乾副教授受邀赴滕州博物馆,作题为《鼎烹·养生·医道——滕州博物馆藏青铜鼎内的膳食考古与健康启示》的健康科普公益讲座。
孙作乾以馆藏一件商周时期青铜鼎为引,聚焦鼎内残留的动物骨骼等古代膳食遗存,从考古学与中医学双重视角,细致解读了先民的饮食结构与烹饪方式。他指出,鼎中食材搭配合理、火候适中,不仅满足果腹之需,更体现出“食以养正”的朴素理念——其背后蕴含的饮食哲学,竟与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“胃喜为补”高度契合:真正滋养身体的,不是感官刺激的“口喜”,而是脾胃真正接纳与受益的“胃喜”。
孙作乾进一步援引金元医家李东垣《脾胃论》中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等核心思想,为考古发现提供理论支撑。他强调,古人早已在日常饮食中践行着“养脾胃即养生命”的理念,这种实践智慧远早于文献记载,深植于中华文明的生活肌理之中。
本场讲座被现场听众誉为一次“文化寻根”之旅。一位观众感慨:“原来‘吃饭’不只是填饱肚子,更是一门关乎健康与文明的学问。‘胃喜’优于‘口喜’,这句话让我重新思考日常饮食的选择。”
此次科普活动巧妙打通考古、医学与生活三重维度,让沉睡的文物在现代健康议题中焕发新生。它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,更启迪了公众思维,展现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独特魅力,彰显了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深远价值。
审稿人:刘端海 孙井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