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战线联播
《中医妇科学——带下病》——医药卫生学院“每周医学课堂”第四期
  2024-03-27 医药卫生学院 孙作乾
 
 
 
 
       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真实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,促进教师钻研教材,改进教法,提高课堂效率,以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,继续开展“每周医学课堂”系列活动。本期主题为王文巾老师主讲的《中医妇科学--带下病》。
       3月26日下午第5-6节,学校教学督导室牛广化、张作银、医药卫生学院院长王志亮、党总支书记吴业亮、副院长渠海峰、教务科科长孙井东及相关教师听取了王文巾老师的《中医妇科学》课程。王老师本次教授的内容是特色中医妇科的带下病。扁鹊作为医学史早期著名的“带下医”,也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。授课伊始,王老师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点,通过视频教学,打开临床病例导入教学案例,分析病例中的医学问题,导出今天的课程主题,使同学们对带下病产生浓厚的兴趣。她生动形象地讲解中医妇科带下病的概念、病因病机、鉴别诊断、临床分型与治疗、小结,圆满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。在课堂上,同学们认真听取王老师的讲解,悉心整理出带下病的辨证论治思想下的理法方药全过程,并做出该病的思维导图上传学习通。课后,听课领导、老师们与王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,对王老师在课堂中的表现予以肯定,抓住了带下病的重难点,将理论课堂和临床实践相结合,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理念。还对王老师提出了改进建议及努力方向,并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方法、提升教学能力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指导性建议。
       “推门听课”对于青年教师来说,既是压力,也是动力。特别是听了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评课,启发很大,受益良多,对于今后的课堂教学有很大提升。“推门听课”的开展与有效推进,是对所有教师的鞭策和激励,不仅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的力度和温度,更重要的是对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       【医学小知识】中医妇科保健妙法
       中医妇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,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、妇科专家、国医大师、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南孙,建立了一套诊治妇科疾病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。她在百岁时提出,坚持好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就是妇科保健,这些经验或许值得每位女性借鉴和学习。
       1.从不吃补品,爱喝滋阴减龄汤
       朱教授推荐更年期喝三豆饮,不做“黄脸婆”。多吃豆类,对于改善女性皮肤暗淡、色斑暗沉的问题,也很有帮助。
       三豆饮:用绿豆、赤豆、黑豆各20克,加生甘草6克,煎汤代茶喝,并将煮烂的豆子拣出食用,可以利水消肿、补充营养,改善皮肤状况。
       2.从不吃煎炸食物
       女同胞应少吃油煎油炸食品,否则易上火,造成阴虚阳亢。油炸食品最大的特点是油腻兼有燥热,这种偏性较大的食物,其实对所有体质都不建议多吃,尤其是对痰湿、湿热、阴虚体质的人。油腻食物蕴含的营养高但身体运化不动它,容易生痰湿。
       3.每天一动作,头发浓黑茂密
       “发为血之余”,每天早上用手按摩梳理头皮,促进头部供血,这样一整天的精神都会比较好。头是所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聚会之处,被誉为“诸阳之会,百脉之宗”,系一身之主宰。一次头疗等于10次足疗,长期坚持能起到防治头痛、失眠、明目、防止头发脱落和变白的保健作用。
       按摩法:两手手指半弯曲,用5个手指的指尖由前向后梳挠头皮。先梳头皮中线附近,依次向左右两侧及耳朵上方头皮移动,大约移动两次便可将整个头部梳理一遍,可做4-6遍。
       4.疏通背部,比做脸还重要
       背部有心俞、肝俞、肾俞3个要穴,按摩后舒服,血脉活了,经络也打通了。背部是五脏六腑的反应区,养护后背,就是在养五脏六腑,调的是心,肝,脾,肺,肾。
       5.睡前热水泡脚,降压安眠
       在睡前泡脚,水温比平时高一些(就是普通的热水),泡上15~20分钟,让血压降下来。泡脚尤其适合气盛于上的人,比如高血压,比如偏头痛、头晕、虚火、思虑过度等等。
       6.想得开放得下,疾病自然走
       保持恬淡、心静心宽、愉快对女性尤为重要,而发脾气、焦虑,必然肝郁气滞、影响脾胃、气血来源受阻。至于工作方面,年轻人肯定是忙的,她主张该尽力的事情,务必尽力,但不要太紧张,保持张弛有度。
审稿人:王志亮  渠海峰